澳大利亞國際事務研究所網站4月14日文章,原題:調停中東爭端,中國擁有深厚基礎 過去一年,中國對中東事務的參與成為國際焦點。這些外交活動表明中國有志于促進中東地區穩定,也凸顯出伊朗、沙特和海合會國家相信,中國可以在解決地區爭端中發揮建設性作用。
但分析家們應從歷史的角度來審視這種行為。中國在該地區調停爭端并不新鮮。實際上,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外交關系建設跨越了幾十年。
世界可能現在才注意到中國充當調停者,但實際上,20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促進中東和平與安全,解決它所認為的熱點問題。2002年,中國設立了中東問題特使,主要目的是加強與有關各方的溝通和聯系,為解決巴以和阿以沖突作出貢獻。中國認為巴以沖突是中東問題的核心根源,幾十年來一直尋求為解決這一問題作出貢獻。
中國還在2016年設立了敘利亞問題特使,以幫助結束敘利亞內戰。北京設立該特使,是希望防止戰爭蔓延成更大的地區沖突,為人道主義援助工作做出貢獻,并為中國企業提供未來參與戰后國家重建的機會。
今天,中東地區最不穩定的因素之一是伊朗和沙特,以及海合會國家之間的沖突。中國目前在這些國家的調停舉措,與中國過去為促進中東和平進程和調解敘利亞局勢所做的努力相一致。中國希望緩解地區緊張。中國還尋求爭取地區國家的支持,并表明它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將各方聚集在一起進行談判。由于中國的地區利益不斷增長,與中東各國有著積極和相對平衡的關系,因此中國在擔任調停者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特使只是中國與中東地區長期外交互動的一個方面。中國通過三個合作平臺——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和上海合作組織——在大中東地區進行更有力的外交接觸。這些組織是中國與該地區進行政治、經濟和安全互動的主要多邊協調機制。2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建設這些合作平臺。它們是當今中國與中東地區交往的支柱。
除了特使和合作平臺外,幾十年來,中國還與中東地區的國家和組織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網絡。戰略伙伴關系不是同盟,而是表明中國尋求與某個地區組織或國家建立強有力的政治、經濟和安全關系。中國與包括中東國家在內的區域組織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如非洲聯盟、阿拉伯聯盟和海合會。除以色列外,中國與該地區每個主要國家都建立了雙邊戰略伙伴關系。同樣,中國是該地區的一個大國角色,與每個國家保持著建設性的關系。
現在的新情況是,中國愿意大膽展示其在中東地區的活動。而在去年以前,中國并不太愿意高調展示它在中東的活動。今天,中國希望其他國家將其視為中東地區的大國行為體,有能力攜手地區國家追求和平。該地區的國家,特別是沙特、伊朗和海合會成員國也鼓勵中國發揮這一作用??紤]到過去20年中國與該地區建立了深厚的政治基礎,以及與中東所有國家的積極關系,中國作為調停者的角色以及建立和平的嘗試今后或許會越來越多。這種新的展示很可能會成為常態。